|
|
|
瑪旁雍錯 |
|
瑪旁雍錯,海拔將近4588米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,最深處81米,轉湖周長大約90公里。坐落在岡仁波齊東南30千米,面積400多平方千米。早期的苯教徒稱它為“瑪垂錯”,傳說湖底聚集了眾多的珍寶。
根據古印度和佛教的宇宙觀,四條流過印度大陸的河流發源于瑪旁雍錯,分別是Indus,Ganges,Sutlej和Brahmaputra,實際上只有Sutlej的源頭是瑪旁雍錯,不過其它河的源頭也在附近。
佛教徒認為,瑪旁雍錯是最圣潔的湖,是勝樂大尊賜予人間的甘露,圣水可以清洗人心靈中的煩惱和孽障。她是佛教,印度教,苯教所有圣地中最古老,最神圣的地方,她是心靈中盡善盡美的湖,她是這個宇宙中真正的天堂,是眾神的香格里拉。萬物之極樂世界。
瑪旁雍錯得名于11世紀在此湖畔進行的一場宗教大戰,它在藏語中意為“不可戰勝的湖泊”。藏傳佛教噶舉派與苯教的爭斗逐漸獲勝后,便把已經沿用了很多世紀的“瑪垂錯”改名為“瑪旁雍錯”,即“永遠不敗之碧玉湖”。沿湖而建的佛寺甚多,現存8座。
《大藏經,俱舍論》中記載,印度往北過九座大山,有一大雪山,雪山下有四大江水之源……。佛經中說的大雪山就是神山岡仁波切,而四大江水之源指的就是圣湖之母瑪旁雍錯。東為馬泉河,南為孔雀河,西為象泉河,北為獅泉河。“瑪旁雍錯”--“不可戰勝的碧玉之湖”,藏語里“瑪旁”就是不敗,無能勝的意思。
在印度的神話中,瑪旁雍錯是大神Brahma用意念形成的,因為他的兒子在神山苦行后需要一個地方洗澡。因此印度教徒通常都會在轉湖途中到湖中洗浴,而藏民一般只是步行或磕長頭轉,并不下水。至于旅行者,雖然在最溫暖的時候湖水也很冷,而且湖邊的風很大,但還是有很多人想藉此洗清一生的風霜和內心的不安。
很多書籍和經典描寫瑪旁雍錯的水“像珍珠一樣”,喝了以后能洗脫“百世罪孽”,幾乎所有的藏族老百姓也會稱贊瑪旁雍錯的水“很甜”。
瑪旁雍錯旅游景點
即烏寺:即烏寺是建立在湖邊山上的一座小寺,據說蓮花生曾在寺內的洞穴中打坐,雖然規模比較小,只是在山坡上有幾間藏式佛舍,但它的建筑布局卻和布達拉宮同出一轍。不轉湖的話,可爬到即烏寺的山坡上,俯瞰整個蔚藍色的圣湖。還可以到湖邊觀看不知名的候鳥,偶爾還可跟轉湖的虔誠教徒打個照面。
溫泉:即烏寺小村旁有一個天然溫泉,當地人把它加工成為一個露天小浴室,供人洗浴。因此河谷里總是散發著陣陣硫磺味。
圣湖旅游注意事項:
轉湖與轉山都存在的問題,就是一定要注意保護環境,大家行進時都非常的艱難,要是還隨手丟棄垃圾,等著別人來收拾,實在不道德。而且,這里的管理還不是完善,請大家隨時準備垃圾袋。
圣湖周長約90千米,轉湖需4天時間,一般都是按順時針方向走。沿途有三分之二(從Seralung寺順時針到Chiu Gonpa)的路是緊靠湖岸線,北部的路要經過霍爾鄉。這條路可以跑汽車,沙灘、礫石、沼澤交替,在湖東南方有幾條河注入瑪旁雍錯,需淌水過河。自己要帶食物,沿途有寺廟可供住宿,但條件極為簡陋。沿湖邊遠足雖然沒有神山的上下山坡那樣艱巨,但多是松軟的細沙路,走起來也很費力。尤其困難的是在湖的南岸要面對溪澗的挑戰。當路上遇到河流溪澗時,只能淌水而過,沒有其它的辦法了。
轉湖的人不像轉山的那么多,無論朝圣者還是旅行者。沿途的景色雖然很美,但缺乏變化,再美的景色看上幾個小時也會乏味。若是雨季,路上經過的幾條小河也會造成不小的麻煩。大多數旅行者只是在Chiu gonba小住幾日,泡泡溫泉,欣賞欣賞湖光山色。
從何處開始轉湖并無規定,只要賴時針完成一個閉合的圓就行。因為交通便利,大部分人從圣湖西北角的Chiu Gonpa開始。如果僅是旅行,從Chiu Gonpa開始,逆時針經Trugo COn,Seralung gon轉到Hor也是個好主意。這樣不僅欣賞了圣湖的美景,參觀了主要的名勝古跡,迎面還可以遇上很多的朝圣者,拍出很多好片子。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