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蔓蒂”的發音來自英文單詞 mehandi,也有人拼作mehndi,或mehendi。藏族同胞讀這個單詞時,去掉了中間“h”的發音,讀音接近于“捫嗲”,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,讀出來時完全擺脫了漢語聲調的生硬感,聽起來輕快而且別具風情。
在藏語系里,“蔓蒂”的詞性是模糊的,有時指一種行為,是動詞,有時僅僅只是一種護發原料的名稱,又成了名詞。藏族同胞說做一個“蔓蒂”,或干脆以“蔓蒂”二字來概括他的意圖時,往往他的意思是:用“蔓蒂”這種原料做一次頭發護理。八廓街和其支道上的那些小理發店,大多都能提供“蔓蒂”服務,即便不提供這種服務的理發店,老板也會告訴你:本店不提供“蔓蒂”服務,不過你可以自己去買“蔓蒂”拿到店里來做。而能買到“蔓蒂”的地方,往往就是距離理發店僅幾十米遠的專營印度商品的小雜貨店。記者隨便走訪了幾家賣印度商品的小店,“蔓蒂”總是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,有袋裝的,也有盒裝的,五花八門,分別來自印度、巴基斯坦和尼泊爾。在拉薩老城區,顯然“蔓蒂”比從內地傳過來的焗油、導膜等護發方式更加流行,更能被人們所接受。
“蔓蒂”的真實含義
Mehndi在國外的意思是“人體彩繪”,而移植到喜馬拉雅地區,是指印度彩繪藝術Henna Painting, 彩繪的這一過程被叫做“蔓蒂” (Mehndi),也就是使用Henna(海娜)來進行人體彩繪的意思。
“海娜”是一種藤蔓植物,“海娜”磨制而成的植物性粉末可用作染料,這種植物生長在埃及、印度、巴基斯坦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。在我國,人們把這種植物叫鳳仙花,又名指甲花。指甲花在印度很多地方都很常見,百姓們在他們的房前屋后種上這種植物作籬笆用。它不僅是印度婦女們的常用美容品,也是最為普遍的染發品,因為將其葉子曬干碾碎后可以用作染色。這種植物的粉末不僅能染發,還能被用作護發素,可使頭發柔軟并防止發梢分岔。據說它還有冷卻效果,所以在炎熱的夏季,人們還用它染手掌和身體。
西藏的“蔓蒂”史
“蔓蒂”在我區不再指人體彩繪,而是成為一種產于印度的植物染發原料的名稱,也就是說,這是藏族同胞對“海娜”(指甲花)的另一種稱呼,把“蔓蒂”作為一個名詞時,“蔓蒂”、“海娜”、指甲花其實是同一種植物。另一種時候,“蔓蒂”概括了一種行為,就是用“蔓蒂”這種原料來進行染發或做頭發護理。現在的拉薩,似乎大多數成年女性都懂得應用“蔓蒂”,至少知道“蔓蒂”這種原料的功效。記者曾多次在拉薩的美容美發廳遇到幾位女性顧客正在做“蔓蒂”,有時也能碰到男性顧客。而在沖賽康這種經濟繁華的街區,在天氣較好的中午或下午,一些小理發店門口偶爾也會坐著一些頭頂一團“黃泥”曬太陽的人,他們就是正在做“蔓蒂”。
因為印度與我區在經濟往來上的淵源,“蔓蒂”在我區已有很長的歷史。據說舊西藏時,“蔓蒂”是貴族女性化妝盒里必不可少的用品,甚至有來往于我區和印度之間的商隊專門替她們采購“蔓蒂”等印度護膚品和化妝品。雖然“蔓蒂”在我區的應用由來已久,但真正成為大眾消費品,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,人們的物質生活改善之后。上世紀90年代,“蔓蒂”開始成為美容美發店的一項服務,到現在為止,因其原料的純天然無合成性,也因其價格相對焗油等要實惠很多,“蔓蒂”仍然被許多人選作日常護發用品。
八廓街上一家美發廳的管理人員昌覺告訴記者,“蔓蒂”這種護發原料本身就帶有天然紅棕色素,使用后可使頭發帶有紅棕色光澤。如果想要使用它讓頭發變黑,則需要在調制藥膏時加入一些添加劑。
做“蔓蒂”的過程
焗油和“蔓蒂”除了原料不一樣,裹頭發的方式也不一樣,“蔓蒂”是從中間裹起,不需用發夾,直接將頭發一層一層堆砌在頭頂,裹好之后,顧客頭上猶如戴了一頂廚師帽。
1、準備好熱茶水,加入適量蜂蜜和一個雞蛋的蛋清,一勺橄欖油,再加入“蔓蒂”,攪拌均勻,注意,要攪拌成很稠的膏狀物。加入橄欖油和雞蛋清是為了讓頭發更有光澤。
2、先把頭發洗干凈,趁著濕潤時,用刷子把混合好的發膏均勻涂抹在頭發上,從中間涂起,一縷一縷從發根至發梢涂抹,再將抹好的發縷堆砌在頭頂,這樣染出來的頭發才會色澤均勻。
3、用發箍將抹好的頭發罩住,這時可以曬曬太陽,一個小時后拆開洗掉發膏。
如果自己在家里做,過程可以簡化一些,時間可以更久一些。一般來說,“蔓蒂”在頭發上糊得越久,效果就越好。一位女士說,有時候她和同事們會中午來美發廳先在頭發上涂抹好“蔓蒂”再回去上班,到下午下班后再到美發廳來洗掉。而頭頂“蔓蒂”去上班,這種狀態似乎并沒有引起同事的驚奇,可見“蔓蒂”在拉薩已被大家視作極為平常的一件事情,沒什么可大驚小怪的。
所以如果有一天,你在街上遇到有人正頭頂一團“黃泥”在逛街,千萬不要驚訝,他(她)不過是在做“蔓蒂”而已。 |